添加好友 领取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考点
必考点1 教育的概念、属性、功能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一般来讲,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进行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阶级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3.教育的功能
分类依据
|
功能
|
主要内容
|
作用对象
|
个体功能
|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本体功能
|
社会功能
|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
|
作用方向
|
正向功能
|
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
负向功能
|
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
|
呈现形式
|
显性功能
|
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
隐性功能
|
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
教育的概念主要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教育的属性主要考查辨析和单选,单选考查较多;教育的功能会考查辨析、单选和简单题。
必考点2 教育学中常考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中国
①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教育作用
|
教育对象
|
教学原则
|
教师观
|
||
社会
|
庶、富、教
|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
|
孔子使用,朱熹提出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启发诱导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
||||
学思结合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个人
|
性相近, 习相远
|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
|
教学原则
|
教师观
|
||
社会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教学相长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师道尊严
|
预 时 孙 摩
|
“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
|||
长善救失
|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
启发诱导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
个人
|
玉不琢,不成器;
|
课内外结合
|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
|
苏格拉底
|
—
|
西方启发式教学第一人
|
“产婆术”,分为讽刺、定义和助产三步 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
柏拉图
|
《理想国》
|
—
|
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
亚里士多德
|
《政治学》《论灵魂》
|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
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
昆体良
|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
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夸美纽斯
|
捷克
|
《大教学论》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开始形成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即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 (2)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4)“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
洛克
|
英国
|
《教育漫话》:“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
卢梭
|
法国
|
《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顺其自然”
|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赫尔巴特
|
德国
|
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1)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2)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要注重道德教育,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
(1)杜威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杜威
|
美国
|
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现代教育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3)“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4)提出五步教学法
|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凯洛夫
|
苏联
|
《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
杨贤江
|
中国
|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
(1)外国现代教育思想
人名
|
国别
|
观点
|
赞科夫
|
苏联
|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
苏霍姆林斯基
|
苏联
|
《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
布鲁纳
|
美国
|
《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式学习
|
布卢姆
|
美国
|
《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掌握学习理论
|
巴班斯基
|
苏联
|
《教学过程最优化》
|
瓦·根舍因
|
德国
|
《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
人名
|
观点
|
蔡元培
|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
陶行知
|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黄炎培
|
职业教育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
教育学中常考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基本都是在考查单选题,尤其对孔子、学记、夸美纽斯、杜威等人的考查居多。
必考点3 教育与人的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
||||||
影响因素
|
主要内容
|
|||||
遗传
|
作用
|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可塑性;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
||||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董仲舒等
|
||||||
环境
|
作用
|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
环境决定论:洛克、华生、荀子、墨子等
|
||||||
学校教育
|
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
||||
独特 功能
|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
|||||
主观 能动性
|
层次
|
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
||||
作用
|
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
|||||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
|
||||||
规律
|
内涵
|
举例
|
教育意义
|
|||
顺序性
|
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如,身体: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
|
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欲速则不达
|
循序渐进
|
|||
阶段性
|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
儿童教育“成人化”
|
针对性 教育
|
|||
不平衡性
|
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神经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
狼孩
|
抓关键期
|
|||
互补性
|
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互补性
|
盲人听觉更加敏锐
|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长善救失
|
|||
个别 差异性
|
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
有的人少年得志 有的人大器晚成
|
因材施教
|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相对比较喜欢考查单选和辨析,但曾经也考查过材料分析和简答,属于全题型考点的内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基本上考查的都是单选题。
必考点4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主要观点
|
代表人物
|
社会本位论
|
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
孔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等
|
个人本位论
|
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
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
教育无目的论
|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
杜威
|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其代表人物及观点。
必考点5 中学教学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育的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育的双边性规律)
|
教学原则
|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
|
教学方法
|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整体上也是全题型考点。其中,教学原则考查最多,也是材料分析题比较容易考查的内容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比较容易考查辨析题。
必考点6 学习的认知基础
知觉的特性
|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
注意的品质
|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
记忆的分类
|
(1)瞬时记忆:时间极短(4s以内);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2)短时记忆:时间很短(1分钟内);容量有限(7±2组块);意识清晰;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
|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
(1)学习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2)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7)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8)情绪和动机
|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7)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1)问题的特征; (2)定势; (3)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个体相关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以及个体的智力水平)
|
本部分内容重点考查单选题和简单题。简答以记忆为主。单选题考查比较灵活,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运用知识。此外,注意的品质及记忆相关内容还可能出现在辨析题中。
必考点7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与多德森合作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如下图所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第一,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
第二,最佳动机水平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第三,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第四,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理论 名称
|
主要 代表
|
主要内容
|
||||||
成败归因理论
|
海德(最早提出) 罗特(控制点)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
|
维度 因素
|
成败归因维度
|
|||||
稳定性
|
因素来源
|
可控制性
|
||||||
稳定
|
不稳定
|
内在
|
外在
|
可控制
|
不可控
|
|||
能力
|
√
|
|
√
|
|
|
√
|
||
努力程度
|
|
√
|
√
|
|
√
|
|
||
工作难度
|
√
|
|
|
√
|
|
√
|
||
运气
|
|
√
|
|
√
|
|
√
|
||
身心状况
|
|
√
|
√
|
|
|
√
|
||
其他
|
|
√
|
|
√
|
|
√
|
||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班杜拉
|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先行因素包括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和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
||||||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主要因素);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唤醒
|
培养
|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
|
激发
|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需要重点以单选题和辨析题考点来备考。学习动机的理论是全题型考点,其中成败归因理论考查的重点,容易出现在材料分析题中。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是简答题考查的重点,同时不排除可能出现在材料分析题中。
必考点8 学生认知发展心理
发展的实质
|
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不断获得平衡的过程 发生认识论的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
|
发展阶段论
|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客体永久性(物体恒存); 思维开始萌芽(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因果关系初步形成)
|
前运算阶段 (2-7岁)
|
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性;思维的片面性;泛灵论;思维不可逆;守恒概念没有形成;集体独白
|
|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
阶段出现的标志:“守恒”概念的形成;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去自我中心;思维开始逐渐去集中化(多维思维);出现具体逻辑思维
|
|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成人)
|
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思维具有的灵活性;具备了反思能力
|
维果茨基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最佳期限问题。
他提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一个发展水平和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促进发展”。
【点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都是以单选和简答题的考查为主,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也需要理解,单选题的考查相对比较灵活。
必考点9 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2)情绪的强烈性; (3)情绪不够稳定; (4)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5)情绪两极性明显; (7)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7)逆反性
|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及培养在近几年的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的较多,需要我们在记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知识,并结合情境灵活运用。
必考点10 中学德育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
||
原则
|
定义
|
贯彻要求
|
导向性/ 方向性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
疏导/ 循循善诱
|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严慈相济
|
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
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
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
|
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三位一体);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
因材施教
|
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平行教育
|
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在建立集体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注意集体的组织和管理,更要注意集体意识、集体舆论的培养;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者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长善救失
|
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
知行统一/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
①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
灵活施教
|
德育要因人、因时、因境不同,有的放矢地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
|
①德育的要求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及现有的道德水平; ②德育要考虑施教的最佳时间点; ③教师要考虑教育情景,创设好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要求
|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
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督促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
|
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
类型
|
定义
|
要求
|
说服教育法
|
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
榜样示范法
|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
选好学习的榜样; 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
指导实践法 (锻炼法)
|
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他们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
(1)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2)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 (3)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使之坚持。 (4)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
情感陶冶法
|
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
品德评价法
|
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一种方法
|
(1)要有明确目的; (2)要客观慎重,实事求是; (3)要充分发扬民主; (4)注意对象的个别差异
|
品德修养指导法
|
又称自我修养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
(1)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 (2)帮助学生制定修养的标准与自我教育的计划; (3)引导学生监控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表现; (4)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修养
|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在历年中学资格证考试中都是高频考点,尤其是材料分析题的高频考点。此外,不排除以单选、辨析题的形式考查,需灵活掌握。
本文链接:http://tongliao.huatu.com/2021/1029/1765375.html
(编辑:lilay)
微信公众号
贴心微信客服